國際油價一跌再跌,可再生能源卻還在靠補貼。讓低油價再飛一會,可再生能源是否hold得住呢?可再生能源該拿什么去和低油價競爭?本文,卓爾德環(huán)境研究中心張樹偉告訴你提高可再生能源競爭力的五級修煉,根據中國特色,看看我們適合修煉哪一級。
世界石油與主要大宗商品(煤炭、礦石、金屬)的價格相比2011年都已跌去了50%以上。這一低能源價格的影響成為了人們日益關心的話題,它的影響也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顯現。那么,低油價會影響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嗎?
這一問題無法參照歷史經驗。因為上次1986年開始的低油價(長期低于當年價20美元/桶的水平),的確摧毀了快速成長中的生物燃料的前景,使其一度停滯不前。但是目前蓬勃發(fā)展的風能、太陽能等當初還沒有走出實驗室,自然無法檢驗可能受到的影響。所以這一問題只能依靠邏輯與理論來回答。
筆者一個簡單的答案是:即使有影響,也是間接的,短期內還顯現不出來。風能、太陽能最基本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發(fā)電,因此電價的變化會對其發(fā)展產生較大的影響。低油價不意味著低電價,因為油使用的領域跟電的重合程度并不大。這種影響需要兩個前提:1.地區(qū)的天然氣價格跟石油掛鉤;2.天然氣發(fā)電屬于邊際電廠,決定電力價格。主流可再生能源(風、光)基本還需要依靠補貼,或者其他手段保證其進入市場。只要這種政策支持手段不變,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化石能源的低價格(不僅僅是油價)只會使這種支持的成本有所增加,但是并不影響可再生能源的規(guī)模擴大,起碼在短期內如此。當然,間接的影響很難描述,甚至是界定清楚,因為現實中的經濟、技術、政府政策因素是高度互動影響的,比如處于財政危機中的國家(比如希臘),取消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也是大概率事件。
與低油價相比,可再生能源要取得競爭力,更直接面對的是傳統(tǒng)的煤電、氣電以及其他電源的競爭。可再生能源仍然需要持續(xù)的成本下降,才能最終實現具有商業(yè)競爭力、自主發(fā)展的目標。本文從成本的競爭力角度做個討論。
可再生能源競爭力的“五級修煉”
對應于競爭的特點與關鍵因素,這5級分別是:
第一級:有效代替尖峰負荷。尖峰負荷也就是在一定時期內電力需求最大的時候,往往具有較高的電價水平來反映電力的高價值(就歐美目前的需求特性,其價格往往在平均價格的5倍左右)。在這方面,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光伏已經體現出足夠的競爭力。這是由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經濟特性決定的——固定投資大,而燃料成本為零,流動運營成本普遍低于傳統(tǒng)化石能源。而光伏的出力特性恰恰跟電力的負荷高峰具有比較大的一致性。這方面,可變的流動成本是合適的評價標準。
第二級:成為減排成本較小的選擇。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,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實現本地污染物與全球溫室氣體的減排。如果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能夠使得其減排成本低于其他常規(guī)的選項,比如節(jié)能(這個不可能也不應該是永遠優(yōu)先的)、提高能源效率、其他替代能源,那么它在一定的減排目標(意味著碳排放具有了“影子”價格)約束下就具有更好的地位。這方面,單位減排成本是合適的評價標準。可再生能源技術的進步,已經使得在某些條件下,發(fā)展可再生能源比耗費巨資節(jié)能的選擇更加合理。
第三級:成為部分用戶用電成本更低的選擇。這方面典型的是分布式發(fā)電應用。如果光伏發(fā)電的全發(fā)電成本持續(xù)下降到電網銷售電價,那么用戶就有充分的動力用自發(fā)自用代替網電的消費。當然,這不意味著這種自發(fā)自用對全社會是成本最優(yōu)的,因為這部分用戶仍然享受著電網提供的穩(wěn)定供電服務,以及可能的,各種稅費的豁免(比如net-metering計量體系),這部分的成本沒有顯性的體現。但是,基于給定的政策設計與市場環(huán)境,從消費者角度,用戶的確是有動力去改變,從而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市場。
第四級:與其他新建機組的成本可競爭。長期的單位發(fā)電平準化成本(LCOE)(嚴格地,要加上電網與運行相關的系統(tǒng)成本)是合適的評價標準。在部分地區(qū),比如德國,由于環(huán)保標準嚴格,化石燃料機組投資高昂,風電已經具有比天然氣更低的平準化發(fā)電成本;在美國的部分州與地區(qū),天然氣比煤變得便宜,甚至便宜很多,風電已經比煤電與部分氣電便宜。當然,目前便宜,并不意味著永遠會便宜,這仍舊取決于市場的動態(tài)發(fā)展與各種因素的互動。
第五級:可以離網獨立。以上的成本,全部是可再生能源的發(fā)電成本,而沒有考慮為了平衡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的額外成本(接網成本只是其中一部分,而且基本不是主要部分)。如果可再生能源可以自我提供備用(比如加上儲能、儲熱)的成本還比其他機組成本低,那么就意味著其可以完全離網獨立發(fā)展了。在一些偏遠地區(qū)、離網應用中,光伏+儲能已經相比其他途徑(比如柴油發(fā)電、大電網延伸)具有更好的競爭力。這方面,長期的單位用電成本是合適的評價標準。
“中國特色”在哪里?
每個國家都有它的特色。我們可以對照這5級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的位置做一個分析,看看“中國特色“在哪里。
第一級,在我國完全沒有,其根源在于缺乏競價體系與起作用的電力市場。各種電源的短期市場份額,不是通過競爭確定,而是行政分配。缺乏競爭,可再生能源也無法帶動整體電價水平的有效降低,對生產者、消費者之間的福利進行再分配。
第二級,這方面,不同減排選擇的邊際減排成本是衡量的標準。可再生能源可能在部分地區(qū)已經是理性的減排選擇,比如一些人口密集、污染嚴重而又缺乏其他廉價減排手段的地區(qū)(比如北京、上海,低效機組已經關無可關)。但是在大部分中西部地區(qū),減排的收益還小,而很多現有設施的排放強度還非常之大,加強末端治理可能是更好的選擇。
第三級,在一些日照條件比較好,融資成本可以很低的情況下,是有可能實現的。但是,由于我國居民用電享受著交叉補貼,大約水平在0.5元/度,這會極大的誤導消費者的理性決策。這種可能性并不夠普遍。
第四級,還需要更大程度的成本下降。但是,受益于我國制造產業(yè)的低成本,我國在這方面具有優(yōu)勢,有望相比其他大部分國家實現的更快,更早,并引領整個世界的進步。
第五級,不僅可再生能源本身成本需要大幅下降,與之配套的需求側方案、分布式應用以及儲能的成本都需要大幅下降,并催生新的商業(yè)模式。目前這看起來還比較遙遠,存在著很多成本之外的技術約束。比如以目前的電池密度,要徹底脫網滿足家庭的持續(xù)用電需求,需要的電池尺寸對于一般的家庭用戶都不太現實。
由于我國存在太多的特定的價格體系,價格歧視與補貼的并存,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目前的位置相對雜亂。電力行業(yè)仍舊缺乏基本的競爭機制。市場份額,與支持抑或限制政策的變化,最終都會以“政治角力”的方式,賦予“特權”的形式確定,比如最新出臺的“綠色調度”的政策手段。這一范式需要盡快改變。
免責聲明: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,目的在于弘揚科技創(chuàng)新精神,傳遞更多科技創(chuàng)新信息,宣傳國家科技政策,展示國家科技形象,參與國際科技輿論競爭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。如果您認為本網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與我們聯系,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