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逆境可對個體的發(fā)展和健康產(chǎn)生長期影響,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。表觀遺傳學是研究環(huán)境對基因表達影響的一種方法,可以為了解童年逆境對個體的生物學影響提供線索。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總醫(yī)院基因組醫(yī)學中心等研究團隊探索了童年逆境發(fā)生的時機與兒童和青春期時期的表觀遺傳模式之間的關聯(lián)。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(fā)表在《The Lancet. Child &Adolescent Health》雜志上,題為: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iming of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epigenetic patterns acro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: findings from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(ALSPAC) prospective cohort。
該團隊使用了來自Avon親子縱向研究(ALSPAC)的前瞻性隊列數(shù)據(jù)。研究對象為英國一所醫(yī)院內出生的近10000個嬰兒,通過問卷調查對童年逆境進行評估,并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血液樣本中測量DNA甲基化(一種表觀遺傳學標志物)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早期的童年逆境與DNA甲基化程度的增加相關,而晚期的童年逆境與DNA甲基化程度的降低相關。此外,個體的性別和基因型也會影響這種關聯(lián)。
這項研究表明,童年逆境可能通過影響基因的表觀遺傳模式而對個體的生物學發(fā)育產(chǎn)生長期影響。這些結果有助于進一步理解童年逆境的作用機制,以及如何預防和干預童年逆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注:此研究成果摘自《The Lancet. Child &Adolescent Health》,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(wǎng)站觀點和立場,僅供參考。